轉載自:謎海鉤沉。虎將素描
作者:陝西田鴻牛
2000年值香港聯謎社18周年社慶之際,我率寶雞市燈謎學會訪問團造訪香港,有幸結識了葉玉超、鮑茂振、何柏淩、林川、歐陽志榮等許多聯謎俊彥,受益非淺。臨別之際,在翠微酒樓與白福臻、劉雁雲、張伯人三位老者品茗話聯,飲酒商謎,三老精神飽滿,思維敏捷、妙語連珠。這些情景,迄今歷歷在目。

三老同為“老廣”。白福臻1924年生於廣州;劉雁雲1925年生於惠州;張伯人1927年生於普寧。三老同為沈志謙文虎獎的獲獎者,又都已年逾八旬。豐富的生活經歷,卓越的燈謎成就,忘我的無私奉獻,共同譜寫出中華燈謎史冊中閃光的一頁;構築成東方之珠文化長廊上一道亮麗的風景。

翻開白老的《我和香港六十年》,這裡有幾十年前香港的各種報紙、照片、商品廣告、戲報、歷年來發行的錢幣、早期的巴士車票、電車票、搖獎彩票、招貼畫、名伶劇照、對聯謎語……不一而足。從這些看似零零碎碎的字裡行間,圖片票據中,我們瞭解了香港人口、詩歌鉤沉、貨幣沿革、市場今昔、交通變化、戲院滄桑、藝苑春秋、聯謎史話等等。這是作者六十年來用心收集、整理、研究的成果。應該說翻開這本書,就翻開了香港社會、民俗、文化的歷史,翻開了白福臻自學成才的藝術檔案,他對聯謎國粹的鍾愛之情躍然紙上。
白老福臻13歲時,因避日機狂炸隨父母到港。早年他只受過幾年學校教育,20歲時戒煙存錢,購買線裝書開始自學。從此,他潛心鑽研對聯、書法和燈謎,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。他參加各種文學社團,在翰墨苑中廣交朋友,自編自校《太平詩集》(後更名《太平藝苑》)近90期。24歲時開始參加香港每年舉辦的“工業產品展覽會”謎壇猜射,場場必到,風雨無阻。港九各區的謎壇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白老的身影。功夫不負有心人。首次參加燈謎創作比賽,在獲獎的百餘謎作中,他有三謎榜上有名。
1987年由市政局主辦的“全港燈謎創作比賽”,在入選200多則謎作中,白老福臻竟占了半壁山河。他創作榮獲冠軍聯的“金句五千牖世真經傳道德,禧齡半百洞天眾妙集雲泉”,被鐫刻在粉嶺雲泉仙館的“金禧亭”上。1966年他在香港裕華開業七周年征聯活動中以“裕國裕民土物美廉七周年欣逢店慶,華資華產鄉情親切萬品種遠勝舶來”一聯力拔頭籌。

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,白老與諸位同仁同好連袂攜手組建香港聯謎社以來,月月雅集,年年社慶,共話楹聯,切磋謎藝。在他的麾下不乏社會賢達、高校學者、海外名流,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。白老福臻多次應市政邀請在維多利亞公園主持猜謎活動。他堅持數年開辦書法講座,傳授書法藝術。他與林川先生在香港大會堂講授燈謎知識。他在香港無線電視介紹新春對聯。他組織香港聯謎社與香港教師會合辦“聯謎入門”學習班,培養聯謎新人。他身為香港聯謎主席親手主編《聯謎》刊物和由他掛帥的香港聯謎社在全體同仁的努力下,被五大燈謎媒體聯合評為20世紀“十大謎刊”和“十大燈謎社團”之一。2002年白老福臻當選為香港藝術發展局“文學藝術組”副主席,“視覺藝術組”、“藝術推廣委員會”委員。在人才濟濟的香港,他以聯謎見長,在全港文化界佔有一席之地,足以見其地位和影響。這是對白老幾十年從事文化事業的最大肯定,這是莫大的榮譽。

劉老雁雲,一個永遠充滿激情的人。50年代他開始燈謎創作。60年代就在香港社區主持燈謎展猜。1987年赴青島參加“雙星杯”全國燈謎邀請賽,他成為海外與大陸進行燈謎交流的開拓者。以後又加盟香港聯謎社。1989年與張伯人、許連進等人組建香港燈謎研究社。從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在香港消防事務處主持燈謎活動。尤其是從1989年開始,他一方面刻苦鑽研謎學,堅持不懈創作,另一方面為促進海峽兩岸、為海內外燈謎社團、謎人與祖國大陸架起直接交流的橋樑。劉老雁雲隨著一批又一批臺灣地區以及泰國、新加坡謎人奔赴大陸各地張燈懸謎,擊鼓開猜。他隻身走進寶島臺灣,遍訪各地謎家,廣交南北謎友。在泰國、在新加坡,哪裡有燈謎聚會,哪裡就有“謎國雁臣”。
俗話說:走萬里路,讀萬卷書。劉老雁雲就是這樣一個人。近20年來,劉老雁雲為了燈謎事業,他的足跡遍佈廣東、福建、東北、華北、西南、西北以及東南亞的有關地方。儘管筆者沒有做過準確的統計,但是在當今中華謎壇,他參加的謎會,走過的地方最多。僅以2002年為例,劉老雁雲5月到晉江出席第二屆中華燈謎錦標賽。10月到寶雞參加海內外燈謎大聯展。12月又含淚到南澳為黃老輝孝送行。這近20年,劉老雁雲參加謎會他要耗去多少精力、多少時間、多少資金?如果說中華謎壇要申報一項吉尼斯紀錄的話,這項紀錄註定要寫下劉雁雲的名字。在劉老雁雲的家中,我看到有兩樣東西最多,一是藏書,二是美酒。古人云:“名酒過於藏趙璧,異書渾似借荊州” 。在他的臥室中,書櫃幾乎占了一半的地方。洋洋大觀的各種工具書,文學書籍、謎刊謎冊,伴其朝夕。劉老正是沿著這長長的人類進步的階梯,走向燈謎王國。大凡愛好文學的人,都津津樂道“太白斗酒詩百篇”的佳話。由此看來,酒是文學創作靈感的催化劑。對劉老來講,酒助豪情,酒添謎趣。幾粒花生米,一杯高粱燒,燃起的是對燈謎事業的激情,喚起的是燈謎創作的欲望。從《謎海觀潮》《薰南謎萃》這些專著中,讀一讀劉老的謎作,會意之法,借代之門,用典之作,比比皆是。文虎技巧,深得三昧,例如:“風蕭蕭兮兮易水寒”猜人事用語“離休待遇”;“枝頭寒鴉雜訊連”猜三字口語“頂呱呱”,以及1991年在中華燈謎國手賽上獲得佳謎的“此曲只應天上有”猜大學稱謂“音樂系高才生”和情系澳門回歸’99海內外燈謎創作邀請賽榮獲佳謎獎“雙龍戲珠幾上陳”猜澳門歷史事件“二辰丸案”,還有被評為20世紀百佳謎作“芳心無主空對月”猜一字“冊”等等,已可見一斑。他為《中華謎書集成》寫的序言,寥寥四百餘字,追齊威,溯黃絹,含北海,蓋參軍,言文長,論會心,悠悠隱壇春秋濃縮其中。一句“罔談絕後,敢誇空前”,再也無須贅言。檢索一下近十餘年中華燈謎的大事記,許許多多重大事件劉老雁雲置身其中;回顧一下各地的大型謎事活動,在評委名單中我們總能看到劉雁雲的名字。時任香港燈謎研究社主席、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的劉老,被評為20世紀百佳謎人,的的確確是實至名歸。在當今中華謎壇,人們對劉老雁雲的評價,有口皆碑。

“問切望聞處方治病,尋根射虎擊鼓定音”,這是對張老伯人最好的寫照。懸壺濟世,自有菩薩心腸,清心寡欲必有求學之志。張老伯人是香港頗有名望的杏林人,字柏廬,號彌高老人。診務之餘,以書為樂,惟謎是嗜。他師承著名古典文學家、燈謎家張伯封先生,又蒙謎賢莊容川老人賜教,深諳回互技巧。他喜楹聯,愛書法,好金石,在香港聯謎社雅集活動中每每有妙對上壁,時時有佳謎面世。謎箋上或對聯上那“柏廬壺隱”謎號的印章,出自他的刀下,分朱布白,錯落有致。張老伯人早期的燈謎專著《獨腳虎技法四十式》《字謎技法四十式》,是他蠅頭小楷功夫的展示。一撇一捺,書生意氣;一點一勾,遒勁有力。兩本專著近一二十萬字,一筆一筆揮毫書就,融書法藝術與燈謎藝術於一爐,豈能不是中華燈謎之最。他創作的“管鮑分金,孟嘗珠履”猜商業用語“讓利酬賓”;“男秘書”猜《進學解》一句“公不見信於人”;“聞悲風簫條之聲”猜離合字“听其嘶”等作品分別被評為“漳州首屆中華燈謎藝術節”、“中華燈謎國手賽”、“粵港桂燈謎會猜”佳謎。在《謎海觀潮》《薰南謎萃》《現代燈謎精品集》等許許多多謎籍中都有張老的大作列在其中。尤為令人稱道的是,張老伯人編著的《謎學瓊林》一書。誠如泰華謎家林仲傑在《序》中寫的那樣:“仿用昔日啟蒙課材《幼學故事瓊林》編次,搜羅海內外各家謎作,參合己作,根據內涵,譜入綱目,扣合底句,附加銓注,言簡意賅,舉凡日月星辰,河流山川,魚蟲鳥獸,花木器用,林林總總,俱收並蓄,待用無遺,謎書之良也”。我拜讀此書,無限敬意油然而生。張老知識淵博,學養之豐富,決非冰凍三日。著名謎家吳仁泰先生為該書作了最美的概括:“謎家原俊士,學自有淵源。瓊句多華藻,林林百美臻。”話已至此,我再言什麼,似乎都是多餘了。讀者朋友,不妨找來一閱。

現任香港聯謎社副主席、香港燈謎研究社副主席、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顧問的張老,十餘年來。他除了在香港參加主持謎事活動外,先後奔赴北京、南京、上海、安陽、澄海、寶雞等地參加各種謎會,又去臺灣地區以及泰國、新加坡進行謎藝交流。退休後的張老為了促進中華燈謎的繁榮與發展,他撂岐黃,棄收入,東奔西走,不遺餘力。2000年末,張老伯人被評為20世紀百佳謎人。他是燈謎之鄉廣東普寧繼一笑老人莊容川之後,湧現出的又一位傑出的謎家。張老伯人為人謙和,恬淡寧靜,怡然自樂。有百味草藥可驅陰霾,有五彩文虎可陶逸趣,“有彌室之圖書堪怡此老,有高軒之翰墨可醉斯人”,此乃至高境界矣!

三位老者,同飲香江水,同好文虎,同喜翰墨,同為香港的文化事業、同為中華燈謎殫精竭慮。三位老者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,奮鬥的一生,奉獻的一生。他們是一本書。他們是香港燈謎史上的重要篇章,他們是中華燈謎寶庫中的巨大財富。他們是一座高山。三,天地人也。三,日月星也,三陽開泰,三星高照,三老長壽。

2003年5月25日于古陳倉 臥龍
More Stories
網上謎迷猜:第372周-射虎榜
網上謎迷猜:第372周
網上謎迷猜:第371周-射虎榜